台湾草蜥

Takydromus formosanus   Boulenger
   

  133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鼠蹊孔2对,眶上鳞与上睫鳞之间为一行粒鳞完全分开,前额鳞常裂为3片。
形态 依据文献综述。
Boulenger (1894)记正模头体长54mm,尾长122mm,头长10mm,头宽6mm,前肢长15mm,后肢长21 mm。林俊义与郑先祐(1990)记(n=7)头体长44-53.lmm,尾长为头体长的226%-323%,以下各部占头体长的比例分别为:头长(吻至耳孔)22.8士1.0%,头宽13.9士1.2%,前肢长35.5士1.2%,后肢长45.8士2.6%。
头适度长,鼻鳞在吻鳞之后彼此相切,吻鳞不切额鼻鳞;前额鳞常裂为3片,通常中间1片最小,故额鼻鳞不切额鳞,额鳞大,略呈五边形;顶间鳞大都分裂成两片;眶上鳞4枚,前后2枚最小,眶上鳞与上睫鳞间相隔一行粒鳞,前枚较大的眶上鳞与颊鳞间有1枚小鳞相隔;颞鳞极小且具棱;颔片3(偶有4)对,前2对左右相切。体背有6纵行起棱大鳞,在背脊中央有2(前部)或1(后部)行较小起棱鳞片将前者分为左右各3行;体侧被粒鳞,靠近腹鳞上方每侧有2-3行稍大鳞片;腹面有8纵行起棱大鳞,从颈领线到肛前鳞之间一纵行有27-29枚大鳞;鼠蹊孔2对。指趾细长,各指趾最末节关节正常,第V指趾与其余各指趾分离。尾长可为头体长的3倍以上,被覆14纵行棱鳞,尾易断,断后能再生。
背面橄榄棕色。体侧有一条暗褐色或带黑色的侧纵带,始自吻端,经眼通达尾基部,纵带上下缘均镶以白色线纹。上缘的白线纹始自鼓膜上方,沿背部最外行起棱大鳞延伸;下缘的白线纹始自吻端,经鼓膜,沿体侧上行较大鳞片延伸到胯部。后肢后侧有一镶黑边的白线纹。腹面带白色。

生物学

习栖于次生林林缘草地或草原地区,白天活动于草丛上或灌丛中觅食昆虫或其他小型节肢动物。头体长42mm达到性成熟,卵生,每年3-8月产卵2次(或以上),每次产卵2-3枚(林俊义与郑先祐,1990),每年春末和夏季产卵,每次产卵4-6枚,卵白色,埋于泥土中(吕光洋、陈世煌等,1987)。垂直分布范围在海拔1200m以下丘陵地区,以500m以下遇见率最高。

国内分布